AI复活逝者,触碰了哪些底线?

科技动态 2024-03-27 16:20 阅读:28

在《流浪地球2》中,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试图用数字生命 “复活”女儿丫丫。这种科幻想象如今在现实世界中初现端倪,已故艺人的AI复活视频在网上流传,引发家属强烈不满。他们认为这是在揭伤疤,希望尽快下架相关视频,并严厉谴责并坚决抵制这种行为。

AI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不禁要问: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,我们是否逾越了伦理的边界?化悲痛为生意的商业化之路真的可行吗?法律的底线和边界何在?有网友表示担忧,“复活”只是黄粱一梦,让死亡变得不再严肃。传统观念中,死亡是生命旅途的终点,是不可逆转的现实,而AI复活逝者则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。

电商平台上出现的提供AI“复活”服务的商家,价格从10元到一万元不等,逐渐形成一条完备的产业链。但合规性问题是这条商业化之路上的最大阻碍,隐私的侵犯、虚假信息的制造、名誉权的侵损等问题摆在面前不容回避。

技术的“狂飙”需要更为及时的规则约束。平台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,在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的同时,要审慎考量技术与产品背后的价值取向。面对咄咄逼人的AI技术,现有法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面临新的挑战,需要形成新领域的规则体系。

当AI复活逝者成为热议话题,那些没有数据留存的普通人又该何去何从?在这场生死沟通的“幻觉”中,似乎只要投喂足够的数据,技术便能让逝者在虚拟空间实现“数字永生”。然而,技术背后的不平等却被忽视,没有留下数据的人将失去所有机会,生与死的边界将被数字鸿沟彻底锁定。

技术进步的目的应指向人本身,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和发展是技术发展的底线。科技向善,就是要把“以人为本”作为技术的尺度,把技术规则体系纳入由法律、伦理所构建的社会规则体系中,以造福人类为准则。守住底线,拥抱AI时代,少一些惶惑,多一些笃定。